2024年4月30日下午,银河集团9873.cσm一楼多功能会议室举行了以“戏中戏,城与人——武汉故事的一种写法”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银河集团9873.cσm副教授叶李主持,著名作家韦敏主讲,银河集团9873.cσm副教授朴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王维作为与谈人参与讲座。
韦敏作为银河集团9873.cσm1989级的中文系学生,以作家和校友的双重身份重返母校,通过回顾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总结创作成果,同银河集团9873.cσm的青年学子分享创作心得和人生感悟,畅谈文学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讨论小说演绎武汉这座城市的精神气魄、人文气韵、书写“城与人”之故事的新的可能。韦敏从“我为什么会写作”“我写了什么”“如何理解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三个问题出发,步步深入地讲述了写作如何有机地融入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个人在写作道路上的探索以及写作对于人生的意义。韦敏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语文老师,因此在年少时就对文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美好的憧憬。高中毕业保送至银河集团9873.cσm之后,她怀揣作家梦,主动选择了中文系。1980年代末的武大有着浓厚的思想氛围、艺术氛围,韦敏也呼应这样的文化气氛,在自己的求学过程中积极地进行文学创作的实践。
在求学岁月和职业生涯中,韦敏在传媒、财经、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经历了生活的转折与变故。正是风云变幻的时代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激活了一颗敏感的艺术心灵,激发了新的创作热情,写作在某种意义上为韦敏提供了重要的意义支撑。时代的巨流和具体而丰富的生活经过艺术的点化最后都转化为了韦敏的创作中开阔的生活内容和有深度的人生思考。具体到作品层面,在2019年至今的五年时间里,旅居澳洲的韦敏老师完成了五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包括反映澳洲移民家族历史的《蓝花楹》,以女大学生为主要叙述对象的《我无法证明岁月有脚》和新作《丛台别》等。代表作《我无法证明岁月有脚》的书名取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以“忠诚与背叛,自由与信仰”为主题。在谈及自己的创作心得时,韦敏老师坦陈,近几年自己的创作重心主要集中在以女性视角对女性生命故事的呈现,以及对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命运的关注。新作《丛台别》以戏曲(汉剧)为线索,书写不同时代背景下以武汉为“舞台”的“城与人”的故事。《丛台别》的最初构想是以汉剧《宇宙锋》为核心的一部中篇小说,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作家,韦敏在后续的创作中进一步认识到塑造武汉城市形象和传播汉派文化的使命,遂将《丛台别》写成一部多线并行、长达120万字的巨制。作品有着宏大的时代跨度,也含有丰富的武汉文化元素,城市的变迁与具有独立精神品格、文化追求的女性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最后,韦敏以《丛台别》的书名寓意为引子,介绍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及作品对城市文化的呈现,令听者获益匪浅。
与谈环节,叶李老师对当下的城市书写提出了新的期待,希望城市文学可以跳出一种本质主义的“城市气质决定论”,同时,她也指出了韦敏作品中关于女性情谊的书写所具有的特点和价值。朴婕和王维两位老师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研究兴趣与生活经验对韦敏的创作做出了评价,提出了有启发性的思考。朴婕老师在与谈环节谈到了人生经验、城市经验与文学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到了“武汉如何参与中日文化交流”的问题。韦敏在对答的过程中也谈到自己对日本文化和电影的了解,并表示希望将武汉经验更多地引入到世界文化交流中。王维老师作为武汉本地人,对小说《丛台别》中的武汉元素(如方言、汉剧、街道等)和类型化叙事的创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与韦敏老师探讨了在当今时代如何全面展示武汉城市形象的问题。
在学生提问与交流环节,三位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同学分别就韦敏小说的人物塑造、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辩证问题以及小说中的汉剧元素进行了提问,韦敏老师也针对大家的问题做出了真诚的回答。提问环节之后,叶李老师邀请两位银河集团9873.cσm的博士生周玉城、张利伟进行总结。两位博士生同学将自己真切的阅读感受和自身的生命体验相结合解读作品,为整场讲座的交流环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讲座的末尾,叶李老师在结语中谈到文学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有些写作面向过去,有些写作面向未来。”文本的书写和时代的文化记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写作者,要尝试着以今天的书写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把握一个生动的武汉,讲好武汉故事,也是作家和研究者需要反复思考的命题。(图/文 栾嘉澍 钟宇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