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下午,中国文联出版社学术分社总监、编审,《艺术广角》特邀副主编冯巍老师受邀来银河官网做题为《涅奥普托勒摩斯的隐喻:论文学批评的职责》的讲座。艾士薇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张箭飞教授、陈溪副教授、余婉卉老师担任与谈人,孙大坤老师、雷鸣老师及多名学者、同学共同聆听了讲座。
冯老师以涅奥普托勒摩斯在古希腊戏剧《菲罗克忒忒斯》中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引出了讲座的核心议题:纽约学派的文学批评,以及从批评层面思考我们自身的理论建设问题。菲罗克忒忒斯隐喻了艺术家,而涅奥普托勒摩斯这一作为中介的原型批评家形象,则成为理想批评家的隐喻:特定文化语境中艺术家、文学文本和公众之间的中介和桥梁。
冯老师指出,纽约学派的文学批评就沿着这一进路进行建构。借用马修·阿诺德的“人生批评”概念,纽约学派选择了公众作为读者,坚持批评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使文学批评致力于拉近文学和公众的距离,让文学成为公众的鉴赏对象而非少数人的审美情趣。因此,从纽约学派那里,我们发现了文学批评的“职责”问题:为人生,为公众,将文学与人类生存的图景结合。
冯老师认为,美国的批评使其摆脱了老欧洲的阴影,建构了美国的主体性。视域由此转回中国自身:我们需要从文学和艺术批评中发现自己,从而建立中国自身的主体性。这一“中国”不是被西方理论剪裁的中国,也不是被商业利益操控的中国,更不是娱乐至上的中国,而是能够增强大众精神力量的中国。惟其如此,批评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冯老师借美国思想家理查德·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20世纪美国左派思想》中的一段话来告诉我们,批评不应止于评论界的自说自话,而是承载了重大的文化使命,以弥散式的方式对国家、民族和文化起到了支持作用,这也正是纽约学派所坚守的宗旨。通过列举当下出现的文化现象,冯老师发现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出现了主体意识的觉醒,我们已不再满足于被指定的形象,而是有了知道自己是谁的需要。
互动环节中,与谈老师和同学围绕着文艺理论及其建设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在场师生获益良多。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撰稿:卢照龙 邀请人:艾士薇)